“不良”的汽车文化应当摒弃

汽车行业新闻

2011

10/24

汽车行业新闻

分享至

2011-10-24 10:45:19

-->

“不良”的汽车文化应当摒弃

    现代化进程会伴生各种“异化”现象,“汽车社会”也不例外。如何防止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随着“技术的胜利”,导致“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呢?这就需要弘扬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汽车文化,“以文化人”,倡导大家文明驾驭汽车。建设良好汽车文化的内容,就是尽力阻止汽车沦为又一种“炫富”的工具,不让“路怒症”蔓延,让遵纪守法成为自觉和习惯。

    根据公安部交通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首次超过1亿辆,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这意味着中国也已经进入“汽车社会”。

    随汽车数量膨胀而来的是诸多矛盾:汽车尾气成为城市主要的空气污染源;许多城市包括一些中小城市,车堵为患日益严重,且事故频频发生……笔者认为,重视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重要,建设“良好”的汽车文化也是当务之急。

警惕汽车被畸形观念驾驭

    自19世纪末人类发明汽车以来,汽车在100多年里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便捷和高效率。尽管“汽车社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我们不可能消灭汽车,也消灭不了。据说“为了响应‘无车日’活动”,9月16日陈光标在南京砸毁一辆6.0排气量的“大奔”,并且呼吁将汽油价格提高50,大幅度提高停车费和上牌费……他夸张的做法和主张,对于那些对“无车日”无动于衷的人,也许可起一点“警醒”作用,但也仅此而已。最近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之所以急剧增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促使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衣食”型转向“住行”型。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然而,问题的产生、存在及其严重性是不能忽视的。现代化进程会伴生各种“异化”现象,“汽车社会”也不例外。如何防止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随着“技术的胜利”,导致“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呢?这就需要弘扬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汽车文化,“以文化人”,倡导大家文明驾驭汽车。

    强调“良好”的汽车文化,是因为多年来各种汽车广告总在灌输“不良”的汽车文化,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影像,作“炫富”之类的诱惑。

    建设良好汽车文化的内容之一,就是尽力阻止汽车沦为又一种“炫富”的工具。
 
    汽车本是一种交通工具,但被附加了社会属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将汽车作为消费社会的典型进行批判,他指出,汽车是消费社会中性感、冒险等等的玩物,越来越成为一种身份象征,代表奢华、舒适、权力、权威……这种“炫富”心理和其他炫耀心理,很容易把汽车变成一些人自我膨胀的符号,变为地位、财富、权势的符号,拼命想借驾驭“豪车”获得别人的关注和仰视,进而滋长出毫不掩饰的失控情绪。不少交通摩擦和事故的发生,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某些官员、新富及“富二代”之所以敢于无视交通法规,在造成事故后还口出狂言甚至行凶,多半是这样的“炫富”心理在作祟。建设良好的汽车文化,一定要警惕和防止汽车被畸形观念驾驭、充当畸形观念的载体。

开车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私德

    良好汽车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二,是不让“路怒症”蔓延。

    保证汽车行驶安全和道路畅通的一大前提,是不能带着情绪开车。但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在2023名受访者中有86.5说自己身边有很多“路怒族”,23.4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路怒族”。试想,当这些“路怒族”开着汽车充斥道路时,情况会怎样?违章行驶,随意抢道变道、闯红灯和斑马线等等就会变得见怪不怪。“变一次道,玩一次命。”这是国外高速公路上提醒“谨慎变道”的一条标语,但在上海,违法变道和争路抢道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了全部交通事故中的三成多。在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不允许变道的路段,某些“路怒族”常常怒不可遏,踩着油门互相钻空档,上演“变道攻防战”。笔者暑期在美国和加拿大观察到,同在上班高峰时间,在路上“爬行”1个多小时,沿途汽车前后衔接、左右并肩,密密麻麻,竟然没有一个人按喇叭,更没有插档、加塞的。开车急吼吼、开赌气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急功争利的心态和浮躁情绪,这种“传染病”正蔓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我们需要耐心和谦让,在节奏越来越快、烦心事多多的生活中保持淡定。

    良好汽车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三,是让遵纪守法成为自觉和习惯。

    汽车行驶在公共空间,因此人人都要遵守交通法规。开车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私德,更涉及社会公德。我们城市中的交通警察,还有交通协管员,数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为什么交通秩序还是治理不好呢?原因就在于交通法规对许多人来说,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没有成为内在的自觉。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但通过教育、管理、示范、引导和必要的惩处等手段,可以缩短这一过程。只有当大多数开车人将交通法规内化为自觉和习惯,才会有文明的交通秩序。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来源:】

【作者:来源:文汇报 作者:余源培】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