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家车企4月销量一览:比亚迪狂卖38万,零跑再夺新势力销冠

汽车行业新闻

2025

05/13

汽车行业新闻

分享至

2025-05-13 08:52:37

-->

超30家车企4月销量一览:比亚迪狂卖38万,零跑再夺新势力销冠

今年4月,汽车市场总体表现良好,销量较去年同期实现平稳增长。据中汽协最新数据,该月汽车销量达259万辆,虽环比下降11.2%,但同比增长9.8%。

与此相对应,4月销量环比下滑的车企不在少数,但同比上涨的车企也很多,且有一部分车企不仅实现了环比的上涨,还拿下了超高的同比增速,比如新势力车企中的零跑与小鹏等。当然,综合体量、增幅等方面来看,表现最为亮眼的仍然是比亚迪,该月其销量超38万辆,同环比双双上涨。

新势力变化诸多,零跑再夺冠

4月的造车新势力,仍然很有看点,零跑再拿冠军,理想因环比有所下滑,此前由其占据的亚军席位被环比继续上涨的小鹏“抢”下,小米表现还算稳定,月交付量与3月相差不大,蔚来虽落后于以上几家,但从增幅来看,势头明显转好,鸿蒙智行则尚未公布4月交付量数据。

首先看零跑,在3月拿下了3.7万+的交付成绩之后,4月再破4万大关,月交付新车41,039辆,着实势头很猛。

C系列车型仍是零跑的销量支柱。早在今年4月初,零跑C10累计交付量就已突破了10万辆。5月6日,零跑宣布,5月1日-5月5日,其全系订单超18000台,其中5月5日全系单日订单超3700台,C11单品单日达1099台。

而在C系列车型之外,零跑也正加快B系列产品布局。零跑B10已于今年4月10日上市,交付量已突破1万台,另外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零跑又推出了B系列双子星的全新轿车-零跑B01,计划今年7月上市。按照此前规划,零跑在2025年将冲刺50万台年销量目标,而在其布局中,B系列车型将成为该年销量的新增长点。

近期在上海车展上,当被问及“如何保持冠军席位”时,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直言“是不是都能保持第一名不好说,但是在今年或者未来的几个季度能够保持相对领先,能够保证在头部,零跑还是有把握的。”

拿下亚军席位的小鹏,表现也很抢眼。4月,小鹏共交付新车35,045台,同比增长273%,环比增长6%,是唯一连续6个月交付量超3万的新势力车企。主力车型MONA M03和P7+的持续热销成为拉动其增长的核心动力,尤其是MONA M03,上市8个月累计交付量已超10万台。

今年前四月,小鹏累计交付新车共129,053台,较去年同期暴增三倍有余,也是此次统计内新势力车企中最高的一家。小鹏今年全年销量目标为35万辆,截至4月底,已完成36.9%。

理想4月交付新车33,939辆,同比增长31.6%,但相比3月的36,674辆单月交付成绩有所回落。从累计交付量来看,理想1-4月共交付新车126,803辆,也是排在了第三位。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海报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CEO李想此前在2024年财报业绩电话会上表示,2025年,理想将发布两款纯电SUV,首款纯电SUV理想i8将在7月发布,理想i6将在下半年发布。按照他所说,这一发布节奏不仅能为2025年下半年带来可观的销量增长,还将为明年一季度储备更多订单。

小米4月交付新车超2.8万辆,虽较3月略有回落,但凭借单一车型SU7拿下这一表现已属亮眼。1-4月,小米汽车累计销量已突破10万辆,已完成全年35万辆销量目标的近三成。另外,小米YU7预计今年6月或7月上市,也有望助力这一销量目标的达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相关事件的发生或将对其接下来的市场表现带来不确定性,其品牌口碑与销售走势仍待观察。

蔚来4月交付新车2.39万辆,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58.9%。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1.93万辆,乐道品牌交付新车4400辆。

据悉,为提升销量,蔚来大力推进“降本增效”计划,并调整了乐道品牌的管理层,同时按照蔚来创始人李斌所说,2025年是蔚来的产品大年,除新上市的萤火虫于4月29日开启交付外,蔚来品牌新款ET5、ET5T、ES6、EC6,第三代ES8,乐道品牌L90、L80也将在年内上市,接下来有望助推其销量提升。

老牌自主表现不一,比亚迪稳健增长

从4月销量数据来看,老牌自主车企仍然能打。尽管如今车市竞争日趋白热化,但这些深耕行业多年的传统车企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

比亚迪自不必多说,4月其销量高达380,089辆,同比增长21.3%,其中乘用车销售372,615辆,同比增长19.4%。具体到细分品牌,比亚迪王朝、海洋网销售347,053辆,同比增长16.5%;方程豹汽车销售10,039辆,同比增长375.8%;腾势汽车销售15,388辆,同比增长38.4%;仰望汽车销售135辆。

不难看出,王朝和海洋网仍然是销量的主力,但占比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随着比亚迪高端化转型加速,方程豹、腾势等子品牌表现越来越亮眼,尤其是方程豹汽车增长很是迅猛,仰望汽车也开始逐步放量。4月21日,仰望汽车正式官宣累计销量突破10000台。据悉,这万余台销量中,售价109.8万元的仰望U8占比约70%,其余为售价168万元的仰望U9,以及62.80万元起售的仰望U7。这显示出比亚迪正在从单一爆款策略向多品牌、多层次的市场覆盖转变。

吉利4月表现同样抢眼,总销量23.41万辆,同比增长53%,其中新能源销量12.56万辆,同比增长144%,新能源销量占比54%。分品牌来看,吉利银河销量达到9.66万辆,同比增长281%;极氪汽车销量为1.37万辆,同比下降15%;领克汽车销量为2.76万辆,同比增长47%。

值得注意的是,5月7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极氪”)已发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此举看似资本运作,实则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入深水区后,车企多品牌战略正从扩张转向收缩的现实。吉利汽车就指出,此举是其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的重要步骤,将强化吉利汽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吉利汽车的动作并非个例。此前,长城汽车已收缩沙龙品牌,比亚迪虽保留多品牌但明确划分定位。这些调整只是开始,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更多车企将重新审视品牌矩阵。

奇瑞4月销量20.08万辆,同比增长10.3%,其中新能源销量6.12万辆,同比增长85.5%。奇瑞的亮点在于出口市场,4月出口汽车87,738辆,1-4月累计出口汽车343,203辆,均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在海外市场,奇瑞凭借燃油车积累的口碑,逐步向新能源过渡,同时在国内市场,iCAR和智界等新品牌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未来能否借助鸿蒙生态实现突破值得关注。

图片来源:奇瑞集团

上汽乘用车、东风乘用车、长城汽车表现也还算不错,4月销量同环比双双上涨。

与上述车企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长安自主、广汽传祺、江淮汽车等车企。尤其是广汽传祺,4月销量24,650辆,同比下滑34.67%,环比下滑24.07%,1-4月销量为93,891辆,同比下滑23.8%。按照广汽去年公布的规划,经过3年的努力,其自主品牌要挑战做到200万辆。其中2024年自主品牌在广汽的比例就会超过40%,2025年自主品牌的比例会超过50%。经过2年的努力,基本的目标在2027年结束,自主品牌的比例超过60%。而从目前来看,要达成这一目标,挑战并不小。

合资下滑居多,个别车企上涨

4月,中国车市延续了近年来“自主进、合资退”的结构性调整趋势,在多重压力交织下,合资车企整体表现持续承压,市场格局重塑进程加速。

从销量数据来看,合资品牌阵营呈现明显分化态势。部分品牌面临销量“双杀”困境,比如长安福特,其4月销量同比、环比降幅均超30%,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下滑幅度也不小,尤其是东风本田,下滑幅度比长安福特还高,相对而言,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虽未免于同环比双双下滑的局面,但降幅还是要缓和一些。

亦有部分品牌呈现“环比下滑、同比增长”的局面,以一汽丰田为例,4月销售新车65,024台,环比虽下降8.5%,但凭借产品更新与混动技术优势,实现同比32%的逆势增长,今年1-4月累计销量突破23.7万辆,同比增幅达11.3%,是目前合资品牌里面为数不多保持正增长的车企。

值得关注的是,也有合资品牌逆势上涨,例如上汽通用五菱就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数据显示,上汽通用五菱4月销量达151,000辆,较去年同期123,000辆大幅增长了22.76%,增加了2.8万辆。从今年前4月累计数据来看,上汽通用五菱总销量达50.4万辆,较2024年同期大涨45.24%,占上汽集团总销售量比重超过38%,成为集团销量增长的核心引擎。

图片来源:上汽通用五菱

不过,个别企业的上涨,掩盖不了合资车企整体下滑或是长期下滑的局势,这暴露出其产品迭代缓慢与电动化转型滞后的双重困境。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多数合资品牌陷入产品竞争力不足、定价策略失效的双重困境,难以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上汽通用五菱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灵活的产品策略,通过宏光MINI EV等爆款车型打开了下沉市场,实现销量大幅增长。一汽丰田则依靠混动技术的积累和产品线的更新,在合资阵营中保持难得的正增长。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只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合资品牌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

展望未来,合资品牌的调整将进入更深层次的阶段。一方面,弱势品牌可能面临产能整合或战略收缩;另一方面,积极转型的企业或将通过技术合作、供应链重构等方式重获竞争力。大众与小鹏、Stellantis与零跑的合作模式,或许会成为更多合资品牌的参考路径。

这场行业变局的核心,终究还是回归到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上。合资品牌若想打破当前困局,必须在智能电动化领域加快突破,同时更敏锐地捕捉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Mina】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