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环保再出重拳 车内空气质量将有规可循

汽车行业新闻

2011

11/30

汽车行业新闻

分享至

2011-11-30 10:19:11

-->

汽车业环保再出重拳 车内空气质量将有规可循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如何评价这一环保议题终于迈出关键一步。近日,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下称《指南》),《指南》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指南》前言介绍,该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内部分苯系物和醛类物质的浓度要求,这是中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相关标准。

    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润中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生产企业应该对车内污染治理承担第一责任。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指南》非强制执行标准,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条件较为复杂等原因,《指南》究竟能够收效多少尚难预料。

新规破冰

    《指南》的发布方表示,该标准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浓度要求,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指南》发布方同时称,制定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环保法》、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技术进步。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检中心主任宋广生就《指南》对中新社表示,新车内空气污染问题与汽车生产工艺和材料密切相关,个别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了有污染的胶粘剂、阻尼片等有污染的材料,成为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指南》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生产企业对材料的选择和控制程度,有效处理消费者由于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引发的司法案件,保护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权益和生命健康权益。

    由车内空气质量引发的环境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环保部组织的相关检测发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在车内空气中的检出率高达98%,而这些物质对消费者健康会造成巨大威胁。

    全国乘联会一位研究人员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综观世界各国对于汽车产品的环保要求,基本涉及排放、油耗、有毒有害物质、报废回收和空调泄露等几个方面,其中车内空气质量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因为其他几个方面都不会对消费者产生直接的健康影响,但车内空气的有害物则会被消费者直接吸入呼吸道。”该人士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称,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与车辆制造工艺、零部件种类等有直接关系,影响较大的有汽车仪表台板、门内饰板、地毯、顶棚、汽车线束、座椅总成等。

    为何这项标准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该人士介绍,车辆从制造完成到进入库存、运输,乘员舱都处于与外界环境隔绝的密闭状态,车辆储运的过程根本不足以充分释放和清除车内挥发性有机物。而车主开始使用新车的时候,也是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最高的时期。特别是,虽然现在有各种声称能够消除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但是其有效性往往难以验证。

    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在车内空气质量监测和净化车内空气方面率先做出了尝试。郑润中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说,目前汽车产品上除了汽车空调除尘装置外,并没有专业的车内空气净化装置。郑润中表示,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已经生产出适合大客车和小轿车的车内空气净化装置,灭菌率高达85%以上,对于新车车内产生的甲醛也有很好的吸收作用。但是由于增加汽车零部件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和成本提高的原因,汽车企业对此类产品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
 

车企担责

    “汽车企业应当对车内空气质量状况承担首要责任”,上述乘联会人士认为,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是在车辆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层层落实,比如对车内各种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定量分析,找到污染物的发生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替换、升级等技术措施改进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等生产工艺。整车厂可以倒逼零部件生产企业生产出满足最新环保政策的产品,零部件生产企业应当根据汽车企业治理污染的要求,选择适当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同时,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释放性能的检测、监控体系。

    现在距《指南》正式施行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整车企业是否做好了迎接这场大考的准备?本报记者采访多家企业发现,一些大型跨国车企早已建成自己的汽车环保标准体系,不过具体规定有可能根据其合资公司所在市场的不同而指标不一。自主车企则有的认为标准极易达到,而有的则因从前对于环保要求较为漠视等原因,在相关方面缺少资金技术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指南》的施行有可能带来自主品牌新一轮的优胜劣汰”,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中国汽车市场今年整体陷入低速增长、自主品牌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敏感时期,环保标准的提高有可能对一些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

    但对于《指南》后效如何,业内人士认为,《指南》给中国汽车行业落实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抓手,对于促进整个行业的国际合规性和技术提升大有裨益,同时也将对中国汽车内饰行业的发展起到规范作用。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事情就不一定完全这么乐观。业内人士提醒,以目前的条件,完成一辆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条件较为复杂,即便是标准实施了,也不可能每辆车都进行出厂前的检测,更何况,这只是一个推荐标准,并非强制标准。

综合考验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2011年是个综合考验之年。一方面,行业发展陷入低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问题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减排压力日益增大。因此,瞄准乘用车空气质量的《指南》发布只是一个侧面,汽车行业面临的低碳转型考验还有很多。

    汽车咨询机构益普索研究人员认为,就目前的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来说,除了环境利好,但也有可能给汽车行业带来新的挑战。比如加速淘汰老旧汽车、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项措施,有利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但“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量总量”将会给汽车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目前,交通领域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国家允许一些城市尝试调控机动车保有量,这就意味着部分城市的“限购”政策将常态化。

    同时,中国更严格的油耗和排放标准正在制(修)订过程中,有的已发布征求意见稿。但是,目前制约机动车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车用燃料品质,有效控制车用燃料有害物质和环保指标,是保证更严格排放标准实施的重要前提,最后能否执行落实,还要看几方如何博弈。

【来源:】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