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不该做表面功夫

深度分析

2019

11/13

深度分析

分享至

2019-11-13 16:44:02

-->

召回不该做表面功夫

对于召回的态度,可以衡量出生产企业的良知

    【表面功夫】是对消费者、自己的不负责任,也会给监管造成极大阻力。

    什么是表面功夫?表里不一,为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来形容某些新能源车企开展的召回工作再合适不过了。

    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通知。

    该通知指出,生产者获知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发生冒烟、起火事故的,应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如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在事故发生后6小时内)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报告事故基本信息。生产者应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报《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信息表(试行)》。该通知强调,生产者在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发生后,应主动排查同型号、同批次或使用同样零部件的车辆是否存在火灾安全隐患。如果存在火灾安全隐患,应尽快实施召回。

    此次通知是对3月15日发布的《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通知》的补充。对比两次通知,此次对于生产者上报事故的时间节点、流程等做了进一步明确,同时着重强调生产者在事故发生后应主动调查分析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承担召回的主体责任。

    前后仅半年时间,主管部门先后发布两个通知,说明了什么?在笔者看来,是生产者对于召回工作落实得还不到位。说白了,就是还停留在做表面功夫阶段。部分新能源车企根本不重视召回,不仅没有安排相应的部门及人员进行研究与管理,在事故信息上报环节也偷工减料,甚至弄虚作假。

    笔者为什么这么说,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仅召回4次,涉及2.76万辆汽车,还不到上半年召回总数量的1%。2018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才召回10次,涉及13.38万辆汽车。与这些可怜的召回数据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频发,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质量充满质疑。

    对于召回,新能源车企的心理与2004年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刚实施时传统车企的心理是一样的,害怕事故的发生,更害怕召回扩大事故影响,给企业和品牌招来负面。但中国有句老话“堵不如疏”。对于起火事故,不应该封杀压制,而是要找到问题根源,如果存在缺陷,及时召回,以一种公开透明的消解方式,维护消费者权益及自身品牌形象。

    对于召回的态度,可以衡量出生产企业的良知。只做表面功夫,不仅是对消费者,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会给主管部门监管造成极大的阻力。

    事实上,撇开召回不谈,一旦这种做表面功夫成为习惯,对于企业自身发展,乃至整个汽车产业而言,都百害而无一利。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确实进步很大,但是部分品牌及产品都是面子工程,即使花样百出,大肆堆砌配置,甚至冠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噱头,内在始终无法与国外汽车站在同一水平线。

    最后,笔者想对新能源车企说,说什么弯道超车,还是先把安全质量管理做好吧。

【来源:产品安全与召回】

【作者:】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