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消费者权益 助推产业发展 新汽车三包助推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深度分析

2023

03/07

深度分析

分享至

2023-03-07 11:22:34

-->

保护消费者权益 助推产业发展 新汽车三包助推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质量担保部主任贺兴

  新版汽车三包法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新三包”)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截至目前,新三包实施已满一周年。这一年,新三包的实施对企业带来哪些影响?新能源汽车纳入三包后有哪些变化?相关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为了解详细情况,记者采访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质量担保部主任贺兴。

  “2013年颁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汽车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施行的新三包在原规定的基础上作了部分针对性调整。”贺兴开门见山地说。从原规章9章48条调整成了6章42条,各条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分为总则、经营者义务、三包责任、争议的处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新三包对立法目的、立法依据、调整范围,主管部门的职责,经营者义务、三包责任、三包争议的处理等相关内容做了详细规定。

  新三包全方位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谈及新三包内容的重要变化,贺兴指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进一步加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对经营者提出更加严格的三包责任要求。比如:规定明确7日内,如果车辆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则消费者可免费换车或者退车(规定原文:家用汽车产品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7日内,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或者其主要零部件的,消费者可以凭购车发票、三包凭证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者退货。销售者应当免费更换或者退货);明确销售者为消费者退换车时,应当赔偿车辆登记费、加装装饰费、相关服务费等损失;通过降低使用补偿系数,进一步减少消费者退换车时向销售者支付的使用补偿费;要求生产者在三包凭证上明示家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限值,供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参考;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等经营者不得限制消费者自主选择对家用汽车产品进行维护、保养的企业,并将其作为拒绝承担三包责任的理由;及时免费补办三包凭证等。 

  其次,适应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需要,扩大家用汽车三包调整范围。针对家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情况,将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等核心总成部件质量问题纳入三包退换车条款;对家用皮卡车实施三包,保护皮卡车消费者权益,促进皮卡车行业快速发展;将家用汽车污染控制装置的主要零部件纳入重大质量问题退换车条款,加大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的防治力度。 

  最后,针对家用汽车三包工作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强化生产者的质量责任,要求生产者不得故意拖延或无正当理由拒绝销售者、修理者提出的协助、追偿等事项;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对故意拖延或无正当理由拒绝承担三包责任的经营者,明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鼓励有关组织建立第三方家用汽车三包责任争议处理机制,便于利用第三方专业资源免费为消费者提供公正、专业、便捷、高效的三包争议处理服务,同时缓解行政和司法压力等。 多维度广宣传 提供技术支持

  新三包实施过程中,作为三包技术支撑单位,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贺兴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行业、企业开展全面宣贯和培训,对全国汽车企业、经销商、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全国汽车三包专家,针对法规调整内容、立法本意、三包典型案例及理解误区开展培训和宣贯。2021年12月16日,配合市场监管总局组织了“家用汽车‘三包’法规宣贯视频会议”,在全系统内对汽车三包法规进行了全面宣贯和解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针对新三包法规,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工作,如设计制作新三包图解、相关动画,在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上每周定期发布汽车三包知识。用更生动更接地气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三包知识、解读法规要点的同时,也指导汽车企业更好地依法依规履行三包义务。

  第三是对三包涉及信息系统的维护升级。主要包括对汽车三包备案系统、专家管理系统、以及面向消费者查询三包信息的中国汽车三包网的维护。按照法规和标准调整的三包凭证格式、主要零部件种类范围、易损耗零部件种类范围等内容,整个备案系统也进行了同步的调整。

  第四是标准修订及出版汽车三包相关图书。对GB/T 29632《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部件种类范围及三包凭证》标准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同步完成了新版汽车三包释义的编著,对法规的条款进行解释说明和剖析;出版《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专家解读》图书,从案例的角度,生动全面解读规章要点内容,给各方提供参考。

  企业积极响应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据了解,2021年7月新三包发布后,广大汽车经营企业迅速做出回应。按照新三包的要求切换三包凭证等随车文件,并及时向经销商下发,为2022年1月1日后销售的车辆配备新版三包凭证。车企利用在新规发布与正式实施之间的时间差,升级管理系统,对旗下销售商、修理商开展法规宣贯与培训,积极为新三包的实施做准备。

  “新三包进一步降低了退换车的条件,比如新增了7天退换车的要求,将修理超过5次、修理时间超过35天的换车条件调整为‘4次’和‘30天’。这些规定无疑对家用汽车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贺兴指出,“一方面,汽车企业需要加大对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投入,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另一方面,汽车销售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售前检查工作,保证产品交付质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退换车风险。”

  强化容量衰减限值要求提升售后服务能力

  新三包规定在三包凭证中明示家用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的动力蓄电池在包修期、三包有效期内的容量衰减限值。“这表明汽车企业在销售新能源汽车之前就需要将动力蓄电池的预期质量状况提前告知消费者,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蓄电池的容量衰减情况超出了企业明示的限值,那么需要向消费者提供电池的免费修理服务。”贺兴进一步解释。因此,现阶段广大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已将企业明示的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情况作为购车的参考条件之一。

  “新三包增加动力电池容量衰减限值的要求,一方面,使汽车企业加大了对动力电池质量的把控;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严格的容量衰减限值,也强化了对企业售后服务能力的要求,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产品后,也有了更多的保障。”对于动力电池容量衰减限制纳入新三包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贺兴如是说。

  动力电池容量衰减成投诉焦点 部分问题仍待解决

  据贺兴介绍,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投诉目前主要集中在动力蓄电池上,最常见的就是围绕电池容量衰减的投诉,譬如续航里程降低、充电电量变小、电池“掉电”快等等。由于锂电池本身的电化学特征,以及目前电池技术水平,动力蓄电池随着使用出现容量衰减不可避免,在冬季等低温环境放电效率降低也必然会导致续航里程降低等情况出现。“因此,我们建议汽车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另外对产品的宣传推广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宣传。”贺兴建议。

  对于新三包实施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贺兴坦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部分企业未严格按照新三包的要求落实三包责任、执行三包规定;企业破产倒闭后其市场车辆的三包执行存在较大困难;三包政策在平行进口汽车领域的落实和执行仍待解决。

  三包推动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贺兴表示,将重点开展几方面工作:

  近年来,市场消费趋于理性,也有更多的产品可供选择。“我们想通过汽车三包制度的实施助力构建市场良性竞争机制。企业努力提高三包服务政策,比如说有些企业将包修期提至4年8万公里或5年10万公里,这就是通过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政策来吸引消费者。其实这个良性竞争机制最终的受益者还是消费者。”贺兴举例进一步说明。目前企业制定的三包政策,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考虑的因素之一。

  平行进口汽车的三包问题是三包法规实施多年的痛点之一。平行进口车有其不同于传统贸易进口车的特点:产品批量小、用户分散、企业规模小、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们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国内主要的保险公司,研究通过保险的形式,来解决平行进口汽车三包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贺兴表示,这项工作也符合《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中提出的鼓励企业积极投保平行进口车“三包”责任相关保险的要求。

  后续,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还将进一步配合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三包执行情况检查力度,推动汽车三包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汽车三包制度的制定充分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同时又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现阶段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情况,立足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核心原则,从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考虑,提出了多项制度创新。”贺兴指出,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如我国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所以三包制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以便于规章能够成为产业的助推剂,消费者的守护神。”

  汽车三包是一个与产品紧密关联的制度,其中不乏大量的技术规定,涉及到汽车几大主要的系统总成及其核心零部件,目前汽车产业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新四化”必将给汽车这一传统工业产品赋予更多的内涵。“因此汽车三包制度也要随着产业和技术的不断变革而进行迭代,但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产业发展的主题不会改变。”采访最后,贺兴说道。

【来源:产品安全与召回】

【作者:郭凤莲】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