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PP“破门”:粘住用户,不光靠情怀

汽车行业新闻

2014

06/24

汽车行业新闻

分享至

2014-06-24 09:23:55

-->

汽车APP“破门”:粘住用户,不光靠情怀

    这不是空穴来风。“免费”如今已渐渐成为移动产品的准则。至于背后的商业模式,一部分肯定会留给企业之间的广告、数据等合作,另一部分,我们先留给想象力好不好?

    在寸土寸金的手机“地产”中,长期存活的应用屈指可数。这也是微信能靠6亿用户反复傲娇之处——既粘住了人,又粘住了时间。对于深度垂直的应用开发商,特别是汽车领域的创业者们来说,这样的现状更让人白头搔更短,只能先烧钱。此外,如何避免用户的“黄油手”,又如何将自己的产品粘在移动互联的大网上?这些都是汽车移动端在占领入口前,需要率先吹散的迷雾。

    资讯、工具、社区的“三叉戟”

    目前的汽车移动端应用,大致可以分为资讯类、工具类和社区类三种产品模式。

    资讯类以汽车头条为例,通过每日摘取其他媒体的新鲜汽车资讯,加上部分原创内容,形成新的移动端垂直汽车新闻,推送给读者。比起PC端,这类整合、筛选之后的资讯推送更加精简,也符合移动端阅读习惯。

    工具类相对庞杂,大体可分成阶段性高频需求(强需求)和周期性需求(弱需求)两种。强需求可参考易点时空、木仓科技的驾考功能,弱需求则对应查违章、实时路况预测等并非不用不可的需求,如微车等。

    而社区类应用,目前差评数量大于好评。即便海兰将一岁的牛车网融到了500万美元,但在其移动端产品“牛车帮”上,还是暴露了社区类应用的重重困难。海兰说,“我们还没有做好”。信息量过重,是其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如果将移动应用的发展比作“引流、蓄水、养鱼”的过程,那么对于工具类应用来说,引流最难,蓄水、养鱼相对容易;而社区类几乎没有哪一环节“相对容易”。由于缺乏工具属性“分神”,用户一旦来到社区,大多会一秒变刁民,“挑三拣四”的能力比挑白头发还要厉害。而这也与用户在移动端社区的使用习惯、诉求与PC端不同息息相关。

    “PM2.5”偏高的商业模式

    其实,汽车移动端的市场很大,尽管是“深度垂直”领域,却并非微雕景观。单从工具类App来看,驾考、查违章和导航三类功能,几乎覆盖了全部需求汽车工具类应用的用户群体,做得好的,月活量上千万不是问题。而其创业团队通常只有几十人,小团队带来数亿元的市场估值,是非常诱人的。

    那么,汽车移动端创业所面临的困境又有哪些呢?

    根据汽车头条、微车、牛车帮三个应用创始人的分析,大环境存在的困境是,用户粘性随着App增量的不断爆发而下降,新鲜感消失得越来越快;而应用所能带来的用户需求的频次和痛点,却始终模糊不清,不尽人意。

    实际上,追根溯源,有两个核心问题是最为烫手的:一是用户在手机版面极度受限、同质化应用增多的情况下,下载和使用该App的理由;二是免费潮流中,早晚会遇到的商业模式难题。

    前者涉及到App对接用户需求的直接性和精准性,以及推广是否成功,而后者,即商业模式,对于资讯、工具以及社区类来讲,各有难处的同时也各存生机。

    微车CEO徐磊说,工具类应用的商业模式并不困难。上一轮的互联网泡沫让投资人、创业者都更有经验、更“聪明”,他们知道了流量变现的价值。此外,移动互联网可能需要新的商业模式,而非目前依靠展示和效果广告维持利润。徐磊说,在移动互联网下,新的商业模式离不开两点:一是对数据的掌握。这对于精准广告的推送很有意义。二是对社交关系的掌握。纯粹的工具性应用很难维持持久用户粘性,由工具类向社区类扩展,也成为了一些工具类App,如车轮等下一步的计划。

    对于本就专注社交关系的“牛车帮”来讲,海兰直言不讳,“目前移动端的产品还很差,不能上线”,且由于信息量大而杂,在移动端显得很“重”。对于未来可能有的商业模式来说,社区类应用最大的优势是用户的互动性和粘性。根据海兰的统计,目前其网站用户,每日停留时间大概在十分钟左右。而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至移动端,在“车问答”模式基础上需要做出什么改进,都是类似社区应用必须考虑的问题。海兰表示,下一阶段,可能会推出与“知乎日报”相似的产品,针对用户兴趣,进一步完成个性推送。

    将资讯类放在最后一个说,是因为同为媒体人,很清楚资讯离商业价值的距离。而汽车头条创始人张耀东此前也有过车载硬件的创业经历,跌跌撞撞,最后还是回归最为熟悉的媒体属性,进行资讯在移动端的精简和整合。资讯的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更真实、更有浏览与记忆价值的信息。资讯的商业模式,则暂时很难跳出传统媒体的广告及选题合作。这是新媒体共同面临的迷墙。

    汽车移动端的创业空间

    根据三个App类型,可以简单看出,一般工具类的汽车App,其创始人至少包含一位技术出身的工程师甚至大佬,而资讯类、社区类则更多成为了传统媒体人转型的去处。而这或许也与工具类App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有关。

    徐磊在成立微车项目之前,在创新工场工作,微车上线之后,曾有人表示怀疑,一旦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介入,微车就会分分钟被取代。徐磊淡然地说,首先BAT这种大企业不会有精力来处理这么多细节,其次,很多底层的苦活累活,他们是做不了的。

    海兰很看好这种与位置服务、路况信息相关的技术类应用,认为这起码是媒体人很难去涉足的。在反观社区类应用时,徐磊同样很感兴趣,甚至准备与海兰进一步交流一些汽车问答,如何保证答案的公正性等细节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工具类对于社交属性的需求,以及未来转型或扩展社交功能的趋势。

    在谈到媒体人转型做产品,与技术工程师转型做产品之间的差别时,张耀东给出了一个词:情怀。这也是敏感的媒体人几经行业变革的风雨,最难以坚持的事情。张耀东说,对他自己来讲,最重要的是所做的产品,自己感兴趣,并且有价值。

    纵观近年离职的传统媒体人,几乎可以用“前赴后继”来小小地夸张一下。而媒体人涉足汽车移动端应用的创业,也委实有料可谈。从产品本身出发,媒体人的优势是对行业的判断,特别是行业拐点的判断非常准确。然而,缺点也不言自明。与技术型创始人带出来的产品相比,在用户体验、产品细节上仍有差距。

    非要将汽车移动产品的登台比作“入口”的话,那么,我们所说的情怀,如果能够跟随产品价值、使用粘性真正传递而来就好了。既免费,也无价。

【来源:车云网】

【作者:】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